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分析    2002年,我市农村经济在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大环境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多种经济成份日趋活跃,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实现平稳增长。据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继续增长,2002年人均达5091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生产性纯收入3944元,比上年增长9.6%。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富起来的农民正向宽裕型的小康生活大踏步迈进。  一、农业收入保持稳定,非农产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   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出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农业的稳定。  1、农村非农产业仍是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2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特色的我市农村经济继续显示活力,全年农村居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人均2755元,比上年增加656元,增长31.2%。继续保持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导,农业产业收入为辅的增长格局。非农产业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2年,全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额的90%以上来自于非农产业。在非农产业的收入中,与往年不同的是,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收入大幅上升,人均达1765元,除建筑业和服务业外,来自工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我市农村居民非农产业全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有涉及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个体私营经济和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门路,同时,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大批农民从事劳务活动,从中得到了较多的收入,此外,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转旺,带动了农村的乡镇工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大幅增长。  2、农村居民来自农业产业的收入保持稳定   今年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的一年,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继续得到体现,尤其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削减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糖料、蔬菜、药材、花卉等种植面积,发展效益农业成效显著,扭转了农、林、牧、渔业收入下滑的局面,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为627元,比上年增长16.5%。从种植业看,粮食、油料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农户的种植业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因粮食产量下降和粮食价格下跌使农民从粮食中获得的收入人均减少35.67元。但由于水果、蔬菜、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加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成本的降低,我市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总体上得大于失。2002年农户从种植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仍然有所增加,人均达401元,比上年增长4.7%,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收入延续上年的发展趋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牧业收入增长10.1%,渔业更是大幅度增长。第一产业的增收,主要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海淡水养殖、特色农业、大棚蔬菜、畜牧业规模饲养的大力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3、非经营性纯收入较上年有较大下降  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的非经营性纯收入人均170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5%。农村居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62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受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在外务工收入人均为333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4%。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拓宽增收渠道,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  二、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结构更趋合理  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我市农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据调查,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生活消费支出4017元,比上年增长16.5%。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6.2%下降到43.7%,全市农民家庭的综合生活情况已达到较好的水平,已经富起来的农民正向宽裕型的小康生活大踏步迈进。在全部消费支出中,反映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下降,而体现发展和享受需求的住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支出的比重则大幅上升。  1、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比重下降。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上的支出为1754元,比上年增9.6%,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粮、菜等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农民的营养水平显著改善,营养结构日趋合理科学。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原粮195公斤,比上年减少14公斤,蔬菜66公斤,比上年减少8公斤,而食油、家禽、水产品、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6.7%、23.4%、30.6%和45.1%。衣着消费同样起了革命性的变化,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用于衣着消费266元,比上年增长15.7%,衣着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在衣着消费上求新、求美、求时髦的心理日趋增强,尤其是农村青年中追求服饰成衣化、高档化和品牌化倾向较为突出,一季多衣、款式多样、衣着品种齐全也成为普遍现象,2002年全市农民衣着消费的成衣率已达100%。  2、中档耐用品普及,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农家。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002年末,我市农村居民每百万户拥有洗衣机77.3台、电冰箱64.2台、家用计算机13.2台、摩托车30.3辆、移动电话81.0部、空调机23.5台、抽油烟机53.9台、热水器53.3台,比上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吸尘器、微波炉、摄像机等在城市还不普及的耐用品在我市农村也不算稀罕物,就连生活用的汽车也出现在部分农民的家中,每百户拥有汽车2.3辆。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和提高,给我市农村居民家庭增添了浓厚的现代化气息。  3、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加,生活环境逐步改观。反映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消费品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到2002年末,全市农民每百户拥有量已达144.4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16.4台,此外还有85.7%的家庭拥有住宅电话。电视机的普及和文化活动场所的不断兴建,为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2002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为511元。用于医疗卫生用品和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支出183元,文教卫生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已由上年的15.1%上升到17.3%,成为农民消费新的热点。此外,部分农民也加入旅游消费的行列,交通、通讯费增势明显。2002年我市农民用于交通、通讯费用的支出人均为347元,比上年增长70.1%,便捷的通讯方式基本取代了以往的通信方式,以至于很多青年都不会写信。卡拉OK厅、舞厅也成为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夜间休闲的好去处。  在住的方面,农民的住宅已呈现出向中心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住房消费持续上升。到2002年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2平方米,较上年又有增加,在住宅面积增加的同时,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房装修成了农村居民新的消费热点,用于这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为379元,比上年增加5.0%,其中用于建筑材料支出人均为189元,比上年增长15.9%。随着装潢材料档次的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美观舒适的城市化住宅。  三、新的一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因素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是劳务收入和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已经基本摆脱了依赖于农产品产量增加而增收的自然经济模式,进入了以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劳务经济时代,农村经济层次上升、质量提高、波动性减少、增长渐趋稳定,不会再出现像80年代那样的大幅波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的冲击较大,这无疑对农村居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已经走上主要来自于劳务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增长的途径,因此,可以借加入WTO的契机充分利用沿海经济发达和剩余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充分利用和输出更多的劳务,以增加收入。  从需要关注的问题看:一、低收入家庭的增收问题。低收入家庭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需要帮助和带动的对象,也是增长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他们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进程,而且还缩小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调查,2002年我市农村居民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比重由上年的20.6%减少到14.3%,而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比重由上年的31.9%上升到43.8%。低收入家庭比上年减少了30.6%,但是仍有7.8%的农户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维持温饱仍成问题,许多家庭靠借贷过日子,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613元,是5000元以上高收入户的四分之一,是全市农民平均水平的40%;用在食品上的支出人均仅1069元,每日生活支出仅近3元,与5000元以上高收入户比较相差甚远。在这部分农户中有相当部分属于因病、因灾致贫,因此,抓好这部分人的扶贫工作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很难迅速改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应该有所缩小,但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这种差距仍没有改变,2002年我市城乡居民的差距仍为1:2.75(以农民为1),如何进一步开创农民增收的途径,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在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幅的情况下仍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