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2年温州经济运行情况与2003年趋势分析(上)

——


    2002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激发,市场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内需扩大内生机制逐步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近5年来的最高增速,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三大目标顺利实现。 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继续上升的增长通道,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需求增速以及企业信心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整体经济的景气状况为近几年之最。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超出年初制订的调控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6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8.0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01.30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56.6:37.2调整为3.6:56.7:3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217元,比上年增长12.5%。温州经济从1998年开始进入新的增长平台,2002年增长速度出现加快之势,GDP增速比1998-2001年四年平均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处于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这一强劲势头将对近期经济增长产生惯性作用。 工业经济仍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7%。在工业生产中,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依然良好,各季增幅均在20%左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0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完成销售产值1008.46亿元,增长20.7%;出口交货值237.5亿元,增长24.6%;实现利润49.77亿元,增长29.7%,增速逐月加快,并继续保持销售增长快于库存增长,利税增长快于销售增长,出口增长快于内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增加400余家,实现增加值由上年212.31亿元增加到252.65亿元,增长20.2%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45.7%提高到48.2%。从规模以上主要行业的生产增长情况看,各大行业中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17个大类行业,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幅超过30%,分别为30.7%、32.3%、30.7%、47.3%。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六大主导行业分别实现总产值90.48亿元、188.24亿元、51.82亿元、88.80亿元、63.37亿元、157.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24.0%、15.7%、27.4%、19.3%、18.7%,六大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39.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9%。 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围绕实施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44.4%,接近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在第三产业中,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行业业态良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向动力,2002年增速均高于GDP平均增速,分别比上年增长14.1%、20.6%和13.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运输业上升力度明显比上年加大,分别增长11.8%和9.5%,比上年提高0.8、0.3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总收入74.82亿元,增长14.8%;接待境外旅客12.42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4973万美元,分别增长33.3%和22.1%。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衡发展。继续巩固和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调整种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经济作物、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5%和33.7%提高到24.5%和34.5%。粮食作物继续调减。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9.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调减幅度与2001年(16.3%)和2000年(11.7%)相比有所趋缓。全年蔬菜、甘蔗、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76.32、1.12和2.52千公顷,分别增长10.0%、24.4%和50.1%,花卉种植面积9600公顷,增长1.18倍。农作物播种面积粮经比例从67.6:32.4调整为64.4:35.6。全年粮食总产量99.68万吨,下降12.4%;茶叶产量3057吨,增长6.7%;水果产量35.27万吨,增长7.2%,其中柑桔产量5.61万吨,下降7.1%,果用瓜产量22.39万吨,增长7.4%。畜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1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猪肉产量下降5.3%,禽肉产量增长31.3%;禽蛋产量4.13万吨,增长38.1%。渔业结构继续调整,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上年水平,渔业养殖增加较快,但捕捞业产量下降。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2.15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海水捕捞产量47.1万吨,比上年下降1.6%,海水养殖产量12.22万吨,增长6.5%;淡水产品产量2.84万吨,增长9.1%。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水平。 2、主要经济指标逐季走强。从总体上看,2002年,温州经济增长呈现出逐季稳步上升的态势,改变了多年来前高后低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各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2.6%、12.5%、12.9%和13.0%,工业生产和盈利、投资、消费、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季稳步上升。 2002年温州市主要经济指标累计增长速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全年 国内生产总值              12.6        12.5        12.9       13.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9.3        20.8        18.9       20.8 工业企业利润              -5.0        26.0        23.3       2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5        10.4        12.8       12.0 出口总额                  32.4        26.5        30.6       32.0 金融贷款余额              20.1        19.5        25.2       31.7 用电量                    13.2        18.4        18.3       19.3 其中:工业用电          12.1        17.7        18.3       19.3 3、消费加速上升、投资在高位保持平衡增长,出口增速依然强劲。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加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这也是近5年来增速最高的年份,消费市场已被有效激活。节日消费和各类庆典、会展活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吃、穿、用商品全面好销,住房、汽车、旅游、通信、家电等消费增势强劲,消费热点明显。据对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销售分类统计,食品类、服装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销售额达到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与此同时,餐饮业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依然存在,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政府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大的支出力度,1-11月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增长23.7%。民间投资和企业投资不断激活。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左右,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285.26亿元,增长16.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4.89亿元,增长16.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25.25亿元,下降11.4%,主要是作为技改主体的电信业投资下降了36.1%;房地产投资111.77亿元,增长27.2%,虽然增幅逐月下降,但仍为各类投资之首。按产业划分,对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均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增加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中,制造业投资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28.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城镇以上单位投资的比重由上年70.7%提高到80.2%。除房地产业保持高增长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35.6%,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投资增长33%,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工业园区、居民新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旧城改造等与生产和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以上工业园区制造业完成投资23.67亿元,占制造业投资67.2%,成为制造业投资的主要载体;全年省市重点工程投资达到8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温州进入了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出口26.50亿元,增长32%,传统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服装、鞋类出口额分别达到6.67和4.7亿美元,分别增长44.5%和38.1%;机电类出口9.02亿美元,增长27%。从出口主体来看,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简化出口企业审批程序,全年新增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327家,至年末已达863家,民营企业成为出口增长的主体。2002年,“三资”企业、集体、私营企业出口额分别为5.74、5.37和4.60亿美元,分别增长20.8%、34.3%和1.5倍。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继续开拓亚洲、欧洲和美国市场,去年出口额分别为8.38、11.15和2.64亿美元,分别增长45%、19%和30%;重点拓展非洲市场,去年对非洲出口3.1亿美元,增长了78.7%。入世后外资纷纷涌入我国,在此大环境下,我市利用外资迅猛增长。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24家,利用外资新签协议金额1.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2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3%、61.9%和45.6%。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4%。 4、运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信心增强,消费者信心稳定。财政收入在前几年高增长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为68.75亿元,增长33.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列入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82.7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9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实现利润49.77亿元,增长29.7%,分别比全省增幅高出2.3和5.3个百分点。11项考核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亏损率等7项指标比上年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势强劲。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91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38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6元,比上年增长10.4%,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实现了总体脱贫目标。全年市场物价平稳,城市居民价格比上年下降0.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3%,是近十年来涨幅最低的年份;消费品价格下降1.5%,其中食品类上升1.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413.92亿元,比年初增加284.9亿元,比上年多增83.6亿元,增长2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32.61亿元,比年初增加162.73亿元,比上年多增43.97亿元,增长27.9%;年末贷款余额932.61亿元,比年初增加224.5亿元,比上年多增111.69亿元,增长31.7%,金融资产质量继续提高。 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创1998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新高。至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1,比上年同期提高0.4点,处于比较乐观的景气区域。企业景气指数为135.9,其中贸易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1.2,工业景气指数达到165.2,均创出了两年来的新高;房地产景气指数为157.1,比上年下降17.4,转向较为理性区间;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为142.86,但劳动力需求不足,景气指数为96.1,比全省低15.7点。由于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民负担可望下降,使群众具有比较稳定良好的收入预期,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