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企业集团运营情况分析 |
—— |
根据市企业调查队对温州市113家企业集团的统计调查资料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市企业集团总体上运营情况良好,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重要指标增幅呈良好态势,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显露,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总体情况 (一)资产扩张步伐加快。上半年,我市企业集团通过资本营运使集团资产总量进一步壮大,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113家企业集团资产总计达3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96%。从母公司控股情况看,以非国有(集体)控股集团增长幅度最大,上半年,非国有(集体)控股集团资产总计为185.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01%。固定资产原值为57.6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93亿元,增长23.4%;上半年,113家企业集团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51.87亿元,与去年同期127.07亿元相比,增长19.52%。总资产增幅列前几位企业分别是:巨一集团增长3.65倍、温州纵横集团增长97.65%、浙江瑞立集团增长95.11%、荣星集团增长80.26%、温州鹤鸣集团增长73.37%。 (二)生产经营业绩突出。我市企业集团在搞好资本经营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113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73.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11%;在113家企业集团中,盈利企业有103家,亏损企业有10家;在盈利企业中,有两家集团实现扭亏为盈,分别是温州长安集团和浙江温州新世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113家企业集团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10.5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3.58%。经营业绩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利润增长超过千万的企业有:正泰集团、人民电器集团、报喜鸟集团、华峰集团、奥康集团有限公司、红蜻蜓集团、天正集团,其中正泰集团利润增长最快,同比增幅达120.9%。今年上半年,我市企业集团积极拓展业务,加大产品外销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回报。资料显示,113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18.1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69%,显示我市企业集团海外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加强和世贸框架下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趋势。 (三)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上半年我市企业集团能够保持良性发展势头,大型企业集团功不可没。资料表明,在全市113家企业集团中,总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14家大型企业集团业绩尤其突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14家大型企业集团拥有我市集团总资产的43.38%、营业收入的50.32%、利润的56.70%,上缴所得税、增值税均占五成以上,从相关经济指标看,14家企业集团的平均劳动率、总资产使用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利税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许多重要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99家企业集团,企业处于相对理想的运行空间。这批企业集团近年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扩张、资产兼并重组等发展战略,实施规模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迅速壮大起来,充分发挥了大型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的经济增长。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规范化运作水平不高。尽管我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于占据全市经济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集团来说,其内部规范化程度还不够、机制运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今年初进行的企业负责人问卷调查,45.74%集团负责人认为对企业经营者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38.30%认为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不健全,仍有19.15%的企业集团至今未建立母子公司体系;认为内部产权关系尚未理顺占35.11%;25.53%的集团负责人认为产权管理部门职能薄弱; 15.96%的集团总经理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集团机制内部运作的健全,影响了集团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集团规模亟需做大。全市重点企业集团户均资产规模较往年相比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我市企业集团的规模仍然偏小,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市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截至上半年,全市资产总量和营业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的仅有“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2家。全市企业集团户均资产仅2.69亿元,与我市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的研发投入和集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升集团抵御风险的能力,多数企业集团负责人希望通过市场方式收购兼并其它企业、扩张集团规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外部政策不配套制约了集团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企业负责人问卷调查显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是实施集团兼并和资产重组的首要障碍,其认同率为44.68%;无法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是实施集团购并的第二大障碍,其认同率为42.55%;再次是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其认同率为30.85%;此外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历史欠帐及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也是重要方面。 (三)核心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一是产品竞争能力较弱。我市企业集团初中级产品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少,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不多,在国际甚至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比较弱。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据2001年年报数据,我市113家企业集团中,研发费用支出达到营业收入2%的企业集团不足五分之一,并且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水平、研发成果的质量和效益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思考和建议 (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好组织形态,而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重要特征和组织优势。为了切实改变我市企业集团规范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国有及国有控股(包括集体控股)企业必须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民营企业集团必须改变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家长式管理作风,强化科学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民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改善外部环境,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主要通过其规模经济体现出来,所谓规模经济,说的是一种投资与效益状况,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时,使投资规模的增加使得由投入产出结构达到最优值,它的核心是使企业的产品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市的大部分企业也将直接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更加广泛,更加激烈的竞争。根据我市企业集团规模偏小的现状,出于应对这些挑战的需要,企业集团应进一步加快资产扩张,向规模要效益。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能动作用,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扫清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改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组建一批优势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也是提高我市企业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必由之路。 (三)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以产品创新求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从长远来看,企业集团必须要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能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技术进步的资金,根据生产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自主确定技术改造和研发项目,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实施差异化战略,塑造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差异是指企业凭借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方法和管理措施,提供独具特色,不同于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战略能够带来超过行业一般水平的经济效益,其原因在于,别具一格的产品或服务有助于培养起消费者的忠实性而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在行业内形成独特的市场分割和超额利润,同时也形成了防御竞争者进入的障碍。为了形成产品差异,企业要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原材料和赢取顾客认同等方面作大量工作。对企业集团来说,差异化战略可以是致力于创造独特的“集团特色”产品或服务,也可以在集团成员企业中支持部分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以达到更全面地扩张和占有市场的目的。 第三十六期 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企调队 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