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好于去年同期 |
—— |
——2002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在2001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经济效益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同期。据对我市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下同),上半年,全市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38.98亿元,同比增长20.8%,高出2001年累计增幅2.4个百分点,高出2002年一季度累计增幅1.5个百分点,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79.40亿元,同比增长24.8%。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19.19亿元,同比增长20.5%,当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5.92亿元,同比增长23.8%。上半年累计产品销售率95.49%,比去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考核得分为175.21分,高出去年同期2.20分。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股份合作、股份制企业领先增长,国有企业负增长 全市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6.94亿元、244.67亿元、4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24.7%、16.8%,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0亿元,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我市国有企业处于负增长的运行态势,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同比增长8.8%。占工业总产值92.5%的非公有制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显示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强劲的生命力。 2、农村工业经济运行稳定 农村工业总产值211.44亿元,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7.3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8.2%、47.0%,同比分别增长20.4%、18.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0.72亿元,当月完成销售产值35.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21.2%。产品销售率94.93%,同比提高0.75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6个百分点。农村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基本稳定。 3、五大行业发展情况较好,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35.31亿元、74.51亿元、22.97亿元、38.24亿元、67.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0.8%、10.2%、30.9%、21.6%,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10.17亿元、27.60亿元、3.58亿元、4.52亿元、8.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30.4%、38.8%、31.4%、15.2%。五大行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54.39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55.5%,出口比同期增长26.3%,高出全市出口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为全市出口增长贡献了6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同期 1-5月,全市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考核得分为175.21分,高出去年同期2.2分,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等七项指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分别为133.36%、48.71%、2.20次/年、4.87%、42971元/人、95.82%、97.62%。1-5月,全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8.85亿元,同比增长22.1%,高出工业总产值增幅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0.17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利润总额15.19亿元,同比增长26.0%。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净额179.79亿元,同比增长17.6%,低于产品销售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制约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应引起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1、现代企业制度名不副实,制约了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体,但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仍以家族式管理体制为主,即使是公司制企业,也很少按公司法人进行运作,产权结构封闭性突出,制约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这恐怕也是温州企业高科技产品比重低、吸引外资少的重要原因。制度创新已成了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2、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 一是用地指标十分紧张,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无法改变用途,有指标也不能征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在重点城镇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乐清市柳市镇,用地指标仅能满足不到10%的工业用地需求。在虹桥镇,2001年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44家工业企业,就有26家因无法满足用地需求而转向外地发展,共在外地征用土地1700多亩。有许多镇领导认为,土地和农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城镇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使我市工业规模过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规模以上工业在全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已提高到43.8%,但我市工业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结构没有得以根本改变,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仍远低于全省(57.4%)、全国(63.3%)平均水平,尤其是大集团、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难以起到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冲击,中小企业的优越性将日益减弱,做大做强我市工业企业,提高我市工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之所在。 4、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市工业行业的主角 我市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服装、皮革、化工、塑料、电气机械等传统支柱行业。传统行业创新机制不活、创新环境不好、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制约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上半年,五大行业除塑料制品业的累计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幅有所提高外,其他四大行业均有所下降。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由30.8%下降到28.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由去年的42.2%下降到3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由去年的14.9%下降到1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去年的23.8%下降到21.6%。服装、皮革、化工、塑料、电气机械等五大行业新产品产值分别为0、0.20亿元、6.21亿元、0.38亿元、5.2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0、0.27%、27.04%、0.99%、7.71%。五大行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11.9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5.03%,低于全市平均新产品产值率0.46个百分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它方面的问题还有:企业信用欠佳,假冒、伪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制约企业技改和扩大再生产;销售成本、三项费用居高不下,两项资金占用严重等等。 三、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保持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逐步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为依托,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 2、各方努力,解决好用地矛盾 首先,要以“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为指针,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同时做好农保区的功能变更工作。其次,大力做好造地文章,为争取用地指标创造条件。第三,要做好已批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制止土地投机。调查表明,少数地方存在着明显的土地投机现象。已审批的土地不开发,等待地皮涨价转手倒卖;或者随意变更用途,牟取暴利等。最后还要做好土地整理、指标调剂等工作,努力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从各地实际出发,搞好工业园区建设 首先要调整规划布局、制定准入条件、提高投资密度,扶优限劣,集中发展一批规模档次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其次,也要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家庭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支持,划出部分工业用地用于支持“三合一”企业逐步搬出住宅,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活质量和城镇品位。 4、继续实施扶强扶优政策,努力打造工业“航空母舰” 打造工业“航空母舰”将使温州工业经济产生质的飞跃,要努力打造几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工业“航空母舰”。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进跨国公司落户温州,迅速提升温州工业层次。二要引导民营企业合并、联营,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三要打扶结合,继续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企业,给优势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加快工业产业和产品的调整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要围绕行业和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产品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两大战略部署,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传统行业的技改投入,提高传统行业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力争我市传统行业焕发青春,重新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增长点。同时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档次,主动适应产业转移的要求。 6、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温州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是我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为企业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尤其要在资金上应给予中小企业最大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7、借助我市打造“信用温州”活动,建立现代企业信用制度 据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有关“信用温州”调查资料统计,有76.2%的人认为建立企业信用很有必要。企业信用是支持温州经济活动的必备“通行证”,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石。“信用企业”是“信用温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才能让全国各地、让世界了解温州,了解温州的市场,了解温州的产品,才能让更多的资金注入温州市场,让温州经济更加充满活力,让更多的温州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应借助我市打造“信用温州”活动这一契机,积极宣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