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温州离人均GDP6000美元有多远

——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省党代会确定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考核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是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指标,也是考核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国际通用指标。对温州市来说,2001年我市GDP932.08亿元,占全省比重13.9%,居全省各市的第三位;人口738.81万人,占全省比重16.3%,居全省各市的第一位;人均GDP1263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13元,居全省各市的第九位。温州市如果把人均GDP提高到GDP在全省各市中的名次,确实是任重道远。到2020年,温州能否实现人均GDP6000美元的目标,这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州市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对全省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我市人均GDP的现状,研究人均GDP的发展趋势,分析温州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积极探索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对策。   一、温州人均GDP的基本情况   1978年以来,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明显的阶段发展特征:1978-1997年的二十年间,以量的扩张,大量农村劳动力释放、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为标志;1998年以后,以质的提高,经济单位规模集约、规模经营为标志,明确了现代化导向战略,并作为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主题。   纵观温州经济发展历程,可以从人均GDP的演进中探索其发展规律。   1978年以来主要年份人均GDP演进情况   年  份 人均GDP(元) 发展指数(%)上年=100   1978198019851990199519971998199920002001 2383126051174580685539495101861136012637 100.0117.7123.5105.8135.5118.1110.7107.3111.5111.4   据分析,1978-1997年人均GDP平均增长20.7%,虽然其中的年份发展也不平衡,如1981年、1989年、1990年仅增长4.81%、4.03%、5.77%,但大部分年份处于高增长状态,增长最快的是1993年、1994年,分别为53.4%、48.8%,温州经济总量的扩张达到了最高峰。1998年-2001年,人均GDP平均增长10.2%,这几年的人均GDP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增长率在10%之间,2000年开始,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2000年、2001年人均GDP分别增长11.5%和11.4%,预计2002年人均GDP增长在11%以上,GDP跨越千亿元大关,人均GDP将超过1700美元。   从全省11个地级市横向比较分析,温州作为全省三大城市之一,GDP居杭州、宁波之后,为第三位,但人均GDP居倒数第三位,仅居衢州、丽水二市之前。现列表比较如下:   全省及各市GDP、人均GDP情况表   地  区 GDP(亿元) 名次 人均GDP(元) 名次   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 670015681311932609385823597177127748159 1236847911510 1455025074241211263718365150331900813356725612890136506389 1294537108611   温州人均GDP居低,仅相当于杭州、宁波的1/2,有二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温州人口多,2000年普查人口755.80万人,居全省第一位,而历年来国家在温州投入较少,本地资源贫乏,原来大企业不多。温州在1978年人均GDP238元的基础上,以年均20.7 %的增长速度扩张了20年,但是人均GDP仍然居后,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9%。二是温州人口流动性大,近1/5的人口外出经商办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创造的经济总量巨大,使温州经济在通过历年的纵向扩张和空间的横向扩张相统一,这是奇特的区域经济现象。人均GDP在某种意义上很难判断温州现代化水平和温州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可能比较符合温州的实际情况。据统计数据,2001年温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居全省各市的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83元,居全省各市的第六位,接近杭州市的4896元的水平。   二、温州人均GDP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温州人均GDP的演进是GDP和人口互动的结果,为了使测算更加科学和简便,我们采取统计预测的方法,分二个阶段:一是2001-2010年,以2001年人均GDP12637元(约合美元1530元)为基数,按1998年至2001年四年人均GDP平均发展速度110.225%作为未来9年的人均GDP增长率。二是2011-2020年,以2010年人均GDP为基数,预计未来10年的人均GDP增长率9%。现列表预测如下:   温州人均GDP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表      指    标 单位 数值   2001年人均GDP2002-2010年平均发展速度2010年人均GDP2010-2020年平均发展速度2016年人均GDP2020年人均GDP 美元%美元%美元美元 1530110.2253675109.061638700   统计预测结果,温州至2010年人均GDP达到3675美元,超过人均GDP3000美元。到2016年人均GDP达到6163美元,提前4年实现人均GDP6000美元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8700美元。   统计预测是建立在假定条件的前提下,一是假定未来时期GDP和人口增长的内在比例关系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上;二是假定未来时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保持不变;三是假定未来时期中人均GDP增长率是按预定的发展趋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三、提高人均GDP的对策建议   (一)必须长期坚持国民经济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相统一的政策。温州经济发展的规律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来推动的,且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在投资少、起点低、规模小的条件下起步的,历经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温州经济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2001年GDP932亿元,大约占全国的1/100,相当于西部省份贵州、甘肃等省的经济总量。但人均GDP是一个相对指标,按温州目前的人口状况分析,人均GDP自然居低,今后温州国民经济发展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必须实现量的新扩张。   在具体的产业导向上,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温州规模工业企业增长率达到20%以上,但受到规模以上小企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2%左右。在温州工业企业中,2001年规模以上企业3005家,创造工业总产值833.32亿元,占41.6%,但是温州规模以下企业(含个体工业户)12.83万家,创造工业总产值1171.98亿元,占58.4%。温州经济现状是小规模企业总量占有相当的份额,在今后的二十年,小规模企业对温州经济的贡献仍然很大,在做大、做强、做活规模企业的同时,建议根据新近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应出台具体的地方政策措施,扶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如果过早地强调提高经济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小规模企业,必然造成小规模企业过早衰亡或转移,影响温州经济量的新扩张。   (二)进一步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目前温州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工业经济以年均20.6%的速度递增,2001年工业经济仍保持12.1%的增长率。相对来说,温州第三产业发育较迟,在三次产业中发展空间巨大。2001年温州第三产业比重为3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杭州、宁波之后,为第三位;从人均水平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人4660元,比全省的5770元低20%,为第八位。各县(市、区)第三产业比重除鹿城区外,也都居低。特别是温州广大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在温州产业发展空间上,在继续推进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应把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特别是重视新兴第三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拓展。   (三)坚持不懈地控制温州人口发展规模。温州人口面临人口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八五”、“九五”计划实施的十年间,温州人口自然增长72.92万人,占总人口9.9%;外来人口124.23万人,占总人口16.8%。外来人口显然超过了自然人口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因人多资源少,使大量人口转移到外地经商办企业,有效地解决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但据2000年五普资料,温州外来人口133.97万人,大于外出人口的数量。在“十五”期间,温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总人口控制在760万。控制人口总规模,在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外,建议重点控制外来人口规模,不能使外来人口处于盲目的流动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控制外来人口的政策可资借鉴。   (四)出台投资移民系列政策,提升人口的经济含量。前段时期,出台在温州市区购买商品房落户政策,引进了一批资金和落户了一批外来人员。建议采用国际惯例,制订投资移民系列政策,把人口和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引进一批投资移民资金,提高温州经济总量。   (五)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温州是沿海开放城市,温州GDP占全国的1/100,但引进外资仅占全国的1/1000,说明温州经济的外向度还不高。在引进内资方面,温州也滞后于其他城市,但相反,温州资金输出却出现逐年上升的态势,温州资金流动呈不平衡状态。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外资金到温州创业,共创温州经济的辉煌。   第二十五期                                             (综合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