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一季度温州经济开局良好
时间:2018-05-03 来源:市统计局 字号:[ ]

今年一季度,我市经济增长平稳,质量效益提升,经济、财政税收、企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匹配性转好,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稳固,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82.1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681.9亿元,增长7.3%。一季度全市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0和0.4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杭州和宁波市0.4和0.2个百分点,超过市人代会目标(7.5%)0.3个百分点,实现了开门红。

(一)工业生产形势向好。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5.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05.7亿元,增长9.0%,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提高2.4和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比去年同期提升4位。分行业看,全市规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和泵阀等五个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4.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46%,同比增长10.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泵阀、服装、电气增加值分别增长20.8%、12.2%和11.7%,比全部规上工业高出11.8、3.2和2.7个百分点,汽摩配和鞋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和6.8%。分规模看,大型企业生产形势较好,增加值增长11.1%;中型企业发展趋缓,增长4.0%;小微企业增长平稳,增长8.4%。全市领军龙头骨干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0.2和0.9个百分点。3月份,温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环比回升1.1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平稳扩张态势。

(二)第三产业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第三产业占我市国民经济比重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1.9亿元,同比增长7.3%,占GDP比重57.4%,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市信息技术、邮政、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发展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邮政和电信业务量分别增长30.4%和96.6%。据市旅游局监测,一季度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39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旅游总收入259.7亿元,同比增长19.3%。据市文广新局监测,一季度我市电影院线票房达1.89亿元,同比增长85%;观影人数为471.4万人次,同比增长76.2%。但是我市交通运输业、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增速趋缓,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从税收和用电等相关指标看,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16.6%,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7%,均保持较快增速。

(三)农业生产増势平稳。一季度,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分行业看,种植业、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2.8%、2.8%和7.1%,牧业下降1.5%。今年以来我市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我市春季粮食播种面积15.63万亩,增长4.9%,中草药材、果用瓜和蔬菜播种面积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2.5%和2.0%。渔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生产能力由捕捞向养殖转换,一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03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增长12.7%和13.8%。民宿经济加快发展,截至3月底全市有民宿675家、农家乐769家,直接营业收入5亿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外贸形势持续回暖。一季度,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26.7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267.9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我市外贸出口已实现了16个月的持续回暖态势;外贸进口58.7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三项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7.0、4.1和28.5个百分点。进出口结构逐步优化。一季度,我市机电产品出口126.4亿元,增长15.6%,高于全部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04.2亿元,同比增长23%,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27.2亿元,同比增长105.7%。

(五)新旧动能转换有新进展。一是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1.9%和10.7%,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2、2.9和1.7个百分点。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快于规上工业增速4.7个百分点。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兴动力加快孕育。一季度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177.2%和7.3%。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累计达4589家。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增长20.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一季度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2.8%,高于全省平均8.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4.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三是网络购物、网上订餐、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方式渐成主流。一季度,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330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居民网络消费额179.2亿元,同比增长27.5%。网络消费继续带动快递业务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快递业务量1.71亿件,同比增长31.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预约诊疗服务平台预约量222.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日均预约量达2.47万人次。四是市场主体持续增长。一季度新设个体工商户2.35万户,同比增长10.4%;新设私营企业9542户,同比增长40.2%。

(六)发展质量逐步好转。一是财政、企业收入增速回升。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3.2和145.5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3.2%,高于去年同期2.7和1.7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8.1和6.0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7.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86.7%,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分别增长17.7%和16.6%,制造业税收增长13.5%。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4亿元,增长12.2%,高于全省平均7.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90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月份)11.6亿元,增长39.3%,增幅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物价、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季度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0%,比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1%,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三是金融风险持续化解。3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51.4亿元,比年初减少1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比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创6年来新低。四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仅增长0.4%,增速低于全部规上工业8.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同比下降10%,好于去年同期10.2个百分点,造纸业、橡胶与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等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9.4%,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五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季度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9μg/m³,同比下降17.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