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在宏观调控下稳健发展----2004年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及2005年经济走势预测 |
—— |
2004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我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化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克服台风、高温、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全年经济稳健发展,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经济活力、扩张力和影响力增强,国民经济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三位。据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402.57亿元,增长14.1%,连续两年增幅保持在14%以上,处于199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6.14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541.69亿元,增长13.4%。工业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推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8%。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三大因素提升工业活力。2004年 ,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受宏观调控影响而大起大落的现象,规模工业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好于上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5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81.43亿元,增长26.3%,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情况比较看,全省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我市规模工业产值增幅上升力度明显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各季度完成的进度情况看,一季度增长20.3%,上半年增长24.9%,前三季度增长25.7%,表现为工业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增强。据分析,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规模工业企业拉动作用增强。2004年,温州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全年规模企业达到4756家,比上年增加932家,增长24.4%,增幅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5.1%,在突破工业“低、小、散”发展上迈出可喜的步伐。电气机械、鞋革制造、服装制造、塑料制品、通用设备等五个主导行业年产值均超100亿元,全年共完成产值957.42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6.9%,有力地支撑全市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民营工业经济拉动作用增强。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良好,内部体制机制逐渐完善,许多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我市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6.1%、29.1%和28.6%。在民营规模工业企业中,出现了一批高成长性的行业和企业。我市化学工业、通用设备、汽摩配、橡胶制品行业等工业产值增长在35%以上,正泰成套设备、华峰氨纶、月兔空调、瑞立集团等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重化行业和新兴行业拉动作用增强。2003年以来,在工业经济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的情况下,温州重工业增速普遍加快,比重上升,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947.93亿元,同比增长30.1%,高于轻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53.9%提高到56.4%。在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速超过30%有11个行业,其中有9个行业属于重化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三个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创品牌工作取得新进展,至年末我市已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64个国家免检产品,以及一大批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资本经营、制度创新出现新的“亮点”,瑞立集团在美国“买壳上市”,华峰氨纶公司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9家民营企业组建了全国首家民营财团,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展开对接、整合。 2、农业经济出现转机,粮食生产恢复性回升。2004年随着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出台,我市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导向作用,全市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抗风险能力增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78千公顷,增长4.6%,是1997年以来的首次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产量94.0万吨,比上年增长7.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8.9千公顷,下降1.9%,粮经比例为63.5:36.5。全年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恢复正常,渔业生产基本稳定,有效地克服了禽流感及14、18号台风对农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3、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城市消费业态快速提升。2004年,我市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地促进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超过收入2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升级明显,全年城市零售额增长13.7%,超过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幅3.2个百分点。外地零售企业加快进入城区市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等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我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109.92亿元,增长35.5%,超过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增速28.7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点明显扩散,市场呈现多点带动局面。据对限额以上企业类值统计,随着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消费品市场相关商品销售升温,建材、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28.3%、20.8%和18.4%。受燃油价格上涨和汽车消费增加,电力供应不足等影响,石油类商品零售额达17.43亿元,同比增长68.3%,远高于全市零售额12.5%的平均增幅。汽车消费增速继续看好,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平均每月零售汽车3.69亿元。此外,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4%、15.7%、31.6%、16.5%。 4、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引进外资有所改善。 由于加入 WTO以后的效应和我市民营外贸企业的兴起,以及全年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动,加工贸易有所改善,外贸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出口总额45.76亿美元,增长33.7%,增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31.85亿美元,同比增加8.14亿美元。全年我市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我市协议引进外资项目157个,协议金额5.06亿美元,增长7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9亿美元,增长74.8%,增幅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全市引进外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5个,实际外资到位率41.3%,与上年基本持平。 5、投资平稳增长,内部结构明显优化。2004年,我市全面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进一步下滑的势头,改善了投资的结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390.98亿元,增长12.1%,增幅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据分析,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2年出现较低的增长率。 在限额以上的投资额中,基建技改完成投资250.02亿元,增长16.9%;房地产开发投资140.96亿元,增长4.6%,可见投资下降与房地产低迷增长有较大的关系。全年我市投资结构有明显的改善,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农业性投资和能源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工业性投资115.27亿元,增长34.3%,超过平均增幅22.2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29.5%,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28.1%和96.5%。 6、金融财政增长放缓,城乡居民收入上升。去年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金融业影响十分明显,1至4月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均保持在40%左右,从5月份开始,宏观调控对我市贷款影响开始显现,从增幅35.9%下降到12月末的16.9%。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34.24亿元,比上年增加221.30亿元,增量同比减少159.55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建筑业及房地产贷款、工商企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银行贷款的主动压缩导致存款的大幅下降的乘数效应,金融机构存款增长从年初的24.2%下降到12月末的10.2%。 全年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43.17亿元,下降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68亿元,增长8.5%。据分析,全年我市财政收入下降幅度如此之大,主要是受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变动影响。如剔除考虑出口退税等政策因素影响,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182.44亿元,增长20.2%,增幅与上年持平;一般地方财政收入95.87亿元,增长21.4%,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我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和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税收下降也影响到当年的财政收入。2004年,我市财政部门加大了税收征收力度,加强开源节流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因素对我市财力的影响,全年我市地方财政支出83.31亿元,增长12.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来自工薪收入的人均为11578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比上年增长11.8%。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上年,农民收入增幅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市宏观经济运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产业升级加快,宏观调控使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但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我市GDP增长面临粗放型、“三高型”企业的严重制约。在当前消费升级和资源要素紧张的状况下,我市粗放型、“三高型”企业发展与市场的对接越来越困难,使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将面临市场和要素分配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滞后,新产品开发力度减弱,据统计,我市规模工业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前景不容乐观,新产品产值8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低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长水平16.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近20个百分点。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部分县域经济受到粗放型、“三高型”企业的调整整顿影响已经显现,如平阳、苍南县全年GDP仅分别增长2.6%和8.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5个和2.5个百分点,更低于全省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2、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据分析,我市原材料、燃料大部分依赖外部调进,原材料涨价直接影响我市整体经济效益。我市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14.9%,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上涨3.6%,其中11.3%的差额需要企业自身消化。企业自备发电成本每度提高0.7元左右,银行贷款利率和运价上升等,都使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经济效益趋于回落。全市列入效益考核的4603家企业,2004年经济效益考核综合指数为189.17,比上年下落0.46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0.25个百分点。11项效益考核指标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等6项指标低于上年。分行业看,在32个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利润增长低于平均水平,6个行业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179家,比上年增长39.8%,亏损面3.89%。在11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市、区)的经济效益劣于上年。据对柳市的电器行业调查,中小型电器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少,有些企业只能依靠多元化经营来维持。乐清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2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7个百分点。 3、资源要素矛盾仍然突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温州每万人拥有土地面积15.9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1%,我市人均耕地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4%,分别是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的75.8%、56.0%、55.7%和34.0%,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全年我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是全省受电力制约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之一;我市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6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03人,远低于杭、宁、绍、嘉等市拥有水平。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除受到土地、电力、人才等要素制约外,去年宏观调控以来,我市中小企业感到最明显的是资金紧张,贷款手续繁琐,实际贷款利率提高。企业结算资金及存货增加。据规模以上工业情况,应收账款净额286.29亿元,增长21.8%;产成品存货104.46亿元,增长39.1%,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4、生产性投入严重不足,优势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一是工业性投资不足。全年我市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115.27亿元,虽有较大增长,但占同口径比重为2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投资总量不到杭州、宁波的三分之一。二是转移性投资影响主业发展,规模企业生产投入后劲不足。近几年来,我市资金外流加快,投资方向转移,在本地主业投资不足,据市人民银行统计,至去年9月末,在银行贷款总量中,我市资金外流达到300多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5强。全年我市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124.70亿元,同比仅增长8.6%。据调查,我市大中型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后,实现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经营范围涉及到外地的房地产、兼并外地国有企业实现产业扩张等。导致本地大中型企业主业产值增长不快,全年工业产值增长21.3%,低于规模企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三是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支撑力度较弱。据统计,2003年我市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服装、皮革、塑料、电器等4大工业行业产值634.64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50.1%,实现利税总额47.66亿元。杭州、宁波等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工业行业分别有12个和9个,工业产值为2054.80亿元和1752.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4.2%和66.7%,实现利税总额227.83亿元和190.74亿元。可见我市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对经济贡献率低。 5、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经济综合实力有待提高。2004年,我市获得全国十大活力城市称号,但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的第45位,居我省的杭州( 第8位)、宁波(第18位)、绍兴(第42位)之后。在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中,乐清市第40位,瑞安市第44位,分别比上年后移5位和8位。据分析,我市与其他先进城市的差距主要还在县域经济的差距,我市县域人口608万人,分别为杭宁绍1.36、1.45和1.64倍,而GDP总量却均低于杭宁绍,按人口平均计算,均只相当于三市县域的一半左右。从市内县域差距比较,我市GDP最高与最低落差为15.3倍,杭州为7.6倍,宁波仅1.6倍,绍兴为2倍。其他各项指标县域差距同样十分明显。 6、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待新的突破。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薄弱,2004年我市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7.0%,分别比杭、宁、绍等城市低22.9、36.8、14.6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我市外向型经济面临新的突破,一是出口产品层次低的突破。在外贸出口额中,我市出口产品的层次相对较低,外贸摩擦争端不断,反映出口产品层次的两项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机电类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为35.8%,加工贸易出口仅占出口总额比重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个和13个百分点。 二是引进外资总量的突破。2004年,全省实际引进外资145.61美元,平均每市达到13.2亿美元。温州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9亿美元,增长达到74.8%,但从引进总量上分析,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台州之后,为第八位。 三、全年经济走势预测和工作建议 据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适度回调,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情况看,经济增速放缓,但亚洲国家经济继续领跑。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格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成效,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切实强化基础设施、要素支撑和体制完善,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从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资源要素紧张的背景下,我市把加快结构调整、突破要素制约和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作为关键之举来抓,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创新民营经济机制,完善产业导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市场自主增长力量进一步扩大,经济内在活力进一步显现。由于我市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民营经济活力继续增强,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增长比较协调、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体现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特征,全年经济仍将处于健康协调运行的区间。工业经济仍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将继续快速发展,重工业、新兴产业和出口型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奠定了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运行的基础。随着鼓励、支持“三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价格导向作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形势将继续好转。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各行业结构波动比较明显。社会总需求将保持外需趋旺、内需平稳增长态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我市全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1、抓住宏观调控的机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宏观调控的方向表明,我市民营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低附加值型的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将越来越困难。因此不管是从温州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角度,还是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要克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观念,树立危机感,加快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特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对土地、资金等要素科学合理利用,果断淘汰一批“三高”企业,引导企业向集约型、环保型、科技型等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2、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民间投资的内向扩张能力。在我市社会总需求中,消费、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度逐渐增强,但投资增长平稳,特别是民间投资渠道不畅,主业投资力度减弱,投资出现外向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因此,要充分运用工业园区的载体优势,提高投资密度,引导投资向优势产业集聚,激发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利用当前国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的契机,重点引导民间资本向公共设施、金融、教育卫生、交通设施、旅游等基础性产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发展。在投资空间上,我市中北部地区投资密度过高,要按照南部、海岛山区的经济特征,引导、鼓励民营资本向南部、海岛山区投资,同时要大力培育这些地区的自身特色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全方位的扩张能力。 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目前,全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过去的 “块状凸显”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大范围的经济圈发展格局所取代。事实上,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已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域,许多企业向全国各地外迁或投资,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调查,温州企业主要向外发展的区域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集聚,或向丽水、福鼎等周边城市扩散,或向其他发展环境比较优越的城市拓展。因此,温州经济必须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突破现有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4、正确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切实加强要素集约利用。当前温州上规模企业大多存在主业经营抑或多元化经营、巩固本地生产抑或跨区域发展的选择问题,不管怎么选择,温州上规模企业拥有丰富的信贷资金资源,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注入了动力。当前温州资本跨区域流动、跨主业流动态势非常明显,温州主业发展已存在后劲不足的危机,造成资金投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扭曲。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正确引导企业资金投向,加强对资金流向的调控,使资金向政府倡导的基础性行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集聚。 针对目前温州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问题,要借宏观调控的机遇,鼓励企业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投资强度,推广节能技术,努力减少万元产品能耗率。提高企业筹资能力和人才筹备能力, 优化企业内在发展环境,促使企业从外延式的扩张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5、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借“外力”快速提升温州经济综合实力。要继续重视引进外资和外省市资金,促进外来跨国、跨省市企业与温州企业合作,努力形成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两轮驱动”的局面,快速提升温州经济的综合实力。当前温州民营经济在国外市场扩张上正处于起步阶段,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向国外发展,支持企业用足用好自营进出口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比重,形成一批出口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提高外贸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要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增强跨国生产能力;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交易市场,增强跨国销售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实施资本运作,增强跨国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6、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虽然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5%以下,但是农业经济对二、三产发展关联度极大,温州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主要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水平过低问题。要继续按照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各项扶持“三农”政策,积极引导投资者开发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海洋经济是我市与内陆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开发渔业资源,突出海洋经济作用。加强精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的综合开发,重点强化名、特、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逐步推广高档精细、无公害的农作方式,使高效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州经济主要特色是民营经济,但发展极不平衡,第二产业占民营经济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较慢,如金融保险业等,在发展领域上,要重点引导民间资本向第三产业领域发展,努力形成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体系,来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助于加快温州民营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综合核算处 高顺岳) |